NEWS AND INFORMATION
CONTACT US
資金與資本雙重護航
國家大基金三期規模達3000億元,重點投向設備、材料等“卡脖子”環節,中微公司、北方華創等企業已實現28納米制程設備突破。
地方政府通過稅收減免、研發補貼等政策降低企業創新成本,例如長三角地區對半導體產業園提供專項扶持。
市場需求與產業鏈協同
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(如新能源汽車、AI算力需求)為國產芯片提供應用場景,2025年國產芯片自給率預計突破30%。
長三角、珠三角等區域產業集群加速協同,中芯國際14納米產能利用率持續高位,印證國產替代需求。
技術標準與生態構建
RISC-V開源架構、Chiplet異構集成等技術路線為中國開辟“繞道超車”路徑,華為海思、寒武紀等企業在AI芯片領域實現突破。
尖端技術壁壘亟待突破
EUV光刻機、5納米以下制程設備仍依賴進口,技術代差可能持續5-10年。
先進封裝(如3D堆疊)和第三代半導體材料(碳化硅、氮化鎵)成為彎道超車關鍵,但國內企業仍需追趕國際巨頭。
國際供應鏈安全風險
美國主導的“Chip4聯盟”限制代工產能,臺積電等企業外遷可能導致國內先進制程缺口擴大。
光刻膠、高純氣體等關鍵材料面臨斷供風險,國產化率不足30%。
人才與研發投入的長期壓力
全球半導體工程師缺口超30萬人,中國高端人才爭奪激烈,企業需加強產學研融合。
7納米以下制程研發投入超百億美元,中小企業生存空間受擠壓。
聚焦成熟制程,擴大市場份額
中國在28納米及以上制程領域已形成成本優勢(如碳化硅晶圓價格僅為美國1/3),可依托中芯國際、華虹半導體等企業鞏固產能優勢。
技術創新與生態協同
通過AI驅動材料篩選、計算光刻等技術提升研發效率,東方晶源的AI光刻反饋模型已實現百倍提速。
構建“產學研用”協同生態,推動EDA工具、IP核等關鍵環節國產化。
新興市場與綠色制造
抓住新能源汽車、AI算力需求爆發機遇,碳化硅器件在主驅逆變器中的應用市場規模或達60億美元。
發展低功耗芯片設計與綠色制造工藝,響應全球碳中和趨勢。
短期來看,關稅戰與技術封鎖倒逼國產替代加速,中國有望在成熟制程領域成為全球產能中心;長期而言,需通過RISC-V架構、Chiplet技術等創新路徑突破封鎖,重塑全球半導體產業鏈格局。
結語 政策支持為中國半導體產業注入強心劑,但突圍之路需技術、資本與生態的協同發力。唯有堅持自主創新,才能在全球變局中實現從“跟跑”到“領跑”的跨越。
數據來源: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報告、中信證券分析、企業公開資料。